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外科 > 正文

肛瘘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肛瘘又名肛漏。《太平圣惠方》曰:“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痛,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这里所言痔瘘,即为肛瘘。然真正的肛漏之名,则见于《外证医案汇编》。

  肛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管腔。有内外两口,或数个外口,外口常有脓水或粪汁流出,其下有条索状物,内口位于肛门齿线部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低位单纯性、多发性(或复杂性)肛瘘。

  [诊断依据]

  1.有肛痈病史。

  2.肛周有外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汁流出,时觉瘙痒。

  3.皮下有条状硬索(即管道)由外口通向肛内,并在齿线相应部有内口。

  4.只有一个外口,一个内口,一条管道,且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为低位单纯性肛瘘。

  5.具有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外口或内口有两个以上,为低位复杂性肛瘘(包括多发性肛瘘)。

  [鉴别诊断]

  1.坐板疮:位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较广泛,呈弥漫性或结节状,局部常隆起,皮肤常有许多窦道溃口,不与直肠相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尿道瘘:常有外伤史和尿道狭窄,位于会阴尿道三角,有瘘管与皮肤相通,排尿时有尿自瘘口流出,直肠内无内口。

  3.先天瘘:由骶尾部囊肿化脓破溃形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附近,瘘内可见毛发,由胚胎发生。

  4.骶骨前瘘:瘘管位于骶骨凹内,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口常在尾骨尖两侧,并与尾骨尖平齐,瘘管与直肠平行,支管成“丫”形。

  [辨证论治]

  1.肛门湿热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渗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瘙痒,按之皮下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腻,按之皮下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流脓,质稀薄,瘘口时闭时溃,四周皮色暗淡,肛门隐隐作痛,多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扶正解毒。

  3.阴虚肠燥证:肛周有溃口,色鲜红,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可伴潮热盗汗,心烦口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肠。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