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论崩漏杂治法》曰:“丹溪云:崩漏有虚有热,虚则下溜,热则通流。”
崩漏病多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
2.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或错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经血量多暴下如注,或量少淋漓不尽,或两者交替而作。
4.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及肿瘤等。
[鉴别诊断]
1.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伴腰酸腹痛。
2.异位妊娠:停经2~3月,有早孕表现而突起腹痛,阴道少量出血。
3.新产出血、晚期产后出血、(产后)恶露不绝:为产后阴道出血不止。
4.经期延长:经期持续延长,但非淋漓不尽,且周期一般正常。
5.月经过多:经量虽多,但不似崩中之来势急暴,周期、经期均正常。
[辨证论治]
1.胞宫血热证: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红,质粘稠,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清热凉血止血。
2.瘀阻胞宫证:经血淋漓不尽,或突然下血量多,色暗或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涩或弦紧。活血化瘀。
3.胞宫湿热证:经血淋漓,或骤然量多如崩,血色深红或紫暗,质粘稠,带下量多气腥臭,小腹胀痛,或有发热,渴不欲饮,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止血。
4.气不摄血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白虚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小腹空坠,舌质淡,脉虚大或细弱。补气摄血。
5.肾阴虚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失眠盗汗,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滋补肾阴。
6.肾阳虚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淡红,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尺部尤甚。温补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