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外科 > 正文

肛门顽湿(西医病名:肛门湿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肛门湿疡是因湿热污浊之邪下注,结聚于肛门部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五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肛门湿疹

  [诊断依据]

  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疡:发病急,病程短,初起时肛门皮肤损害可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等。轻者微痒,重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疡:由急性湿疡迁延不愈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有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疡: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疡日久不愈转变而成,肛门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久延不愈,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肛肠痒:肛门皱襞肥厚,可见苔藓样变,可有放射状皲裂,多数无渗出,仅见干性抓痕及血痂。

  [辨证论治]

  1.肛门湿热证:以急性、亚急性湿疡较为多见。若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滋水浸成片,结痂,瘙痒或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为热重于湿,清热祛湿。龙胆泻肝汤219加减。若起病缓慢,皮损以丘疹、疮疹为主,滋水较多,或伴有倦怠无力,纳呆,大便溏,苔白腻,脉滑等症状,为湿重于热。除湿清热。

  2.血虚风燥证:以慢性湿疡为多见,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肥厚,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结痂脱屑等,或伴有头晕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养血祛风。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