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诊断 > 正文

里痔(西医病名:内痔或称痔核)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内痔之名出《外台秘要》。因生于肛门之里,故又名里痔。《外科大成·论痔漏》曰:“内痔在肛门之里,大便则出血如溅,解毕用手按,良久方入。”

  内痔是因外感风湿,内蕴热毒,湿热下注肛门,或脾虚气陷,或久坐久立、负重,便秘等,使气血瘀滞于肛门所致。以肛门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粘膜,常有便血,痔核脱出,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西医学亦称为内痔,或称痔核。

  [诊断依据]

  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

  2.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充血、表面色淡红或鲜红,多见于一期内痔。

  3.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明显隆起、充血,表面色鲜红或暗红,多见于二期内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偶见大便时滴血或射血,量较多,增加腹压肛内肿物即可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或手法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极度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鉴别诊断]

  1.息肉痔:常见于儿童,脱出物为肉红色,有蒂,易出血。

  2.悬珠痔:位于齿线上,常呈锥形或有蒂,质较硬,可脱出,色灰白。

  3.脱肛:脱出物为直肠粘膜,成环形,表面平滑,有肛门向外的放射状纵沟,无静脉曲张。

  4.裂肛:便时肛门疼痛,且便血与肛门疼痛相对应,在肛管部可见裂口。

  5.锁肛痔:肿物形状不规则,呈菜花状,表面不整齐,质坚硬,常有出血及恶臭脓血分泌物。

  [辨证论治]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或有肛门瘙痒,占红苔薄黄,脉浮数。清肠止血、祛风润燥。

  2.肛门湿热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

  3.气血瘀滞肛门证: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活血行滞。

  4.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短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补气升提。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