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黄帝内经》的错简讹舛,不由得想起我校任应秋老先生对于中医学流派的一些话语。任老说:“中医学学术流派的发展,是与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相俱兴的。应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不能断自金元时期”。
“以金元诸医家的学术争鸣,认为是门户之分,是不恰当的;如果又把门户理解为学术流派,更是极大的错误。学派争鸣,足以昌明学术,使之向前发展。春秋战国,诸子蜂起,蔚成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医学奠定理论基础的时期。门户之争,只是”附上罔下,臧否失实“,学术界有此,实足以淆乱视听。所以张文襄的《輶轩语》,有”为学忌分门户“之戒。假使我们自以医学流派为门户,以学术的争鸣为门户之见,可谓不智之甚”。
门户之争是“思仇报复,操戈不已”:“名为争是非,实则争胜负”,所以把它列入朋党一类,“门户别而朋党起”。朋党又是什么呢?《晋书》说:“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罔,诬罔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
学派,凡一学派的成立,都各有其内在的联系,否则,便无学派之可言。内在联系指的是,一者师门授受,或私淑,或亲炙,各承其说而光大之;一者,学术见解各有发挥,各立一帜而张其说,以影响于人。这两条中医学在春秋战国之际,均已客观存在。
中医学流派是指在《汉书艺文志》载,同一《内经》与《外经》,却有黄帝,扁鹊,白氏三家的派别。再依据《曲礼》孔颖达疏所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是中医学最早的流派。徐灵胎说,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是以用为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由此可以断言所谓家有三代不为医,是给家族行医的披得一块耀眼的招牌,并非人们习惯说的: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谓秘方只是对同行不精于业务而言的秘,对于精诚于业务的人来说何秘之有呢?或许是为了推广宣传而作了个套而已,如果本身真把这当了秘,给自己也下了咒儿,顶多是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物罢了。
有家族固然是好事,自己努力才是硬道理。
仲景悟《周易》的六爻通人体六经,把《本草经》与伤寒疾病结合得天衣无缝是以流派,史称伤寒派。华佗运用黄帝针灸,用九针之一刮骨疗伤,至晋的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立后世典范,成为针灸一派。秦越人悟《素女脉诀》著《难经》,与《黄帝内经》不同的角度,以诊长于世上,扬《黄帝内经》所谓切而知之为之巧技,亦成一学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