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侧耳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鱼腥草学名蕺菜,别名葅菜,俗名侧耳根、猪鼻孔、臭草等。鱼腥草根、茎、叶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属三白草科、蕺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鱼腥草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及云、贵、川等地。野生在田埂、路沟旁。自然状态下高约30厘米,人工栽培可达60~80厘米。地下茎节上生根,叶互生卵形,基出五脉,叶柄基部鞘状抱茎。花小,淡黄或白色,穗状花序顶生,果近球形。原系野生,全草均可入药。

  据测定,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2.2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6克及丰富的钙0.7克、磷0.53克、铁和鱼腥草素、癸醛、挥发油(月桂油烯)1.2~0.5克、蕺菜碱等。

  鱼腥草性寒、味辛、微温、苦,为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等功效。可治肺炎、急性气管炎、痢疾、疟疾、淋病、白带、水肿、湿疹、痛肿等病症。对流感杆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抵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亦有抑制作用;还可作为服毒急救的催化剂。特别是今年的非典性肺炎暴发后,经研制,鱼腥草可以提炼出防治药物。鱼腥草多以嫩茎叶和地下嫩根供食用,目前鱼腥草的地下茎作为一种新鲜蔬菜,可做菜食用,可凉拌、炒食、做汤或腌渍,能制作多种具有独特风味的菜肴,营养丰富;还可加工成鱼腥草茶、酒、汽水等系列保健饮料和食品,很有开发前景,在城乡市场十分畅销。

  鱼腥草适应范围广,喜温暖阴湿环境,怕干旱,较耐寒,在-15℃以下仍可越冬,气温12℃即可出苗,生长期温度16~25℃。4~5月开花,6~7月结果,11月下旬开始谢苗,次年3月返青。对光照和土壤要求不严等特点,且不与其它作物争地,可充分利用荒地栽培,长江以南和华北、西北各地均有分布,常见野生于溪谷、田埂、草丛或塘边。无霜期内均能生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正常越冬。

  目前,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应进行人工栽培,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