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桑黄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桑黄,中药名,见《中药大辞典》。基原为多孔菌科针层孔菌的子实体,拉丁学名:phellinus igniarius (L. ex Fr.) Quel.又名:火木层孔菌。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质。菌管与菌肉近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锈褐色至酱色,圆形,每毫米4-5个。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3-4微米。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5-7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生于杨、柳、桦、栎等树干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别名】胡孙眼、桑耳、针层孔菌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性味归经】微苦,寒。

  【功能主治】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0.5~1两,水煎1次服完,日服2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