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系吩噻嗪类之代表药物,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1)抗精神病作用正常人服用治疗量后,产生安静、活动减少、感情淡漠、注意力降低、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安静时可诱导入睡,但易被唤醒。精神病人服用后,在不过分抑制情况下,迅速控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躁狂症状,减少或消除幻觉、妄想,使思维活动及行为趋于正常。目前认为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是由于阻断了与情绪思维有关的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所致。而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肾上腺素受体,则与镇静安定有关。
(2)镇吐作用小剂量可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敏感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时又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但对刺激前庭所致的呕吐无效。
(3)降温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变化。用较大剂量时,置患者于冷环境中(如冰袋或用冰水浴),可出现镇静、嗜睡、体温降低至正常以下(如34℃或更低)、基础代谢降低、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状态。
(4)增强催眠、麻醉、镇静药的作用。
(5)可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可引起位置性低血压应注意。还可解除小动脉、小静脉痉挛,改善微循环,而有抗休克作用;同时由于扩张大静脉的作用大于动脉系统,可降低心脏前负荷,而改善心脏功能(尤其是左心功能衰竭)。
(6)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影响,如使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减少,出现乳房肿大、乳溢。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促皮质素及促生长激素分泌延迟排卵。
氯丙嗪口服易吸收,但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甚大。胃内容物或与抗胆碱药(如苯海索)同服时,可影响其吸收。亦有报道,苯海索对氯丙嗪的吸收影响不太大,但能降低其疗效。口服有首过效应。可使血药浓度降低。口服2~4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持续6小时左右。肌注后达血药浓度高峰迅速。90%与血浆蛋白结合。脑中浓度比血浓度高10倍。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在肝脏以氧化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产物中7—羟基氯丙嗪仍有药理活性。主要经肾脏排出,排泄较慢。t1/2约为6~9小时。停药6个月后,仍可从尿中检出氯丙嗪代谢物。临床用于:(1)治疗精神病: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病的兴奋骚动、紧张不安、幻觉、妄想等症状,对忧郁症状及木僵症状的疗效较差。
(2)镇吐:几乎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如尿毒症、胃肠炎、癌症、妊娠及药物引起的呕吐均有效。也可治疗顽固性呢逆。但对晕动病呕吐无效。
(3)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用于低温麻醉时可防止休克发生。人工冬眠时,与呢替啶、异丙嗪配成冬眠合剂用于创伤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烧伤、高烧及甲状腺危象的辅助治疗。
(4)与镇痛药合用,治疗癌症晚期病人的剧痛。
(5)治疗心力衰竭。
(6)试用于治疗巨人症。(医学教育网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