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妇科 > 正文

经行便血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每逢经前或经行大便下血,经量减少,称为“经行便血”。多见于有痔疮疾患的妇女,也可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直肠异位病灶的妇女。本病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病。

  【病因病理】

  由于素体阳盛或有痔疾,又嗜食辛热药食,蕴热于下,经前盆腔充血而致。也可因脏腑素虚,不能摄血而致。也可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瘀滞肛肠而致。

  【诊断要点】

  1.根据每逢经前或经行大使下血,经后便血自止进行诊断。

  2.经前便血常伴发痔疮、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需作妇科检查、肛肠检查万超检查,询问有否痛经史,有否烟、酒和嗜食辛热药食史等。但要与肠癌、肠息肉等鉴别,可做乙肠镜检查。

  【辩证分型】

  1.脏热经前或经行大便下血,血色鲜红,口苦心烦,溲赤便秘,头昏脑胀,经量减少。苔黄或黄腻,舌红,脉滑数。

  2.脏虚经行或经后大便下血,色淡清稀,头晕目花,乏力倦怠,面色萎黄,经血色淡。苔薄,舌淡。

  脉细弱。

  【分型治疗】

  1.脏热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脏连丸加减。

  生地炭15克山茱萸9克当归9克炒白芍9克丹皮9克地榆15克槐花炭12克旱莲草12克黄柏9克加减:经少不畅伴痛经者,加生蒲黄12克(包煎)、败酱草15克;口干苔黄腻者,加川朴10克、麦冬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天花粉12克、火麻仁9克或生大黄5克(后下)。

  2.脏虚治法:补中益气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2克炒白术15克大白芍12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当归身10克仙鹤草30克地榆炭12克灶心土30克(包煎)加减:出血量多者,加阿胶10克(烊冲)、花蕊石15克、牛角(角思)12克;脏虚挟热者,加麦冬12克、丹皮9克;有腹痛者,加延胡索12克、生蒲黄12克(包煎)。

  【中成药

  1.脏连丸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腔热者。

  2.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脏虚偏中气下陷者。

  3.十全大补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脏虚偏气血两虚者。

  4.三七总成片出血时4小时1次,每次4~5片,血减后每日3次,每次3片,吞服。

  【简便方】

  1.仙鹤草30克、槐花炭30克、地榆30克、生蒲黄15克(包煎)。出血多时水煎,分2次服。

  2.黄芪60克、党参12克、红枣30克。出血多,伴头晕目眩气虚者,水煎,分服。

  3.生地榆30克、龙胆草10克、川朴10克、枳实10克,水煎服。用于湿热挟积滞者。

  【注意事项】

  1.本病治疗首先辨清有否伴发病(痔疾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如有伴发病的经后应着重治疗伴发病。如无伴发病者,经前辨证服药,或清脏热,或补脏虚即可防止复发。

  2.由于本病患者都有不良饮食习惯,嗜食烟、酒或辛热食品,故劝导病员戒烟,少喝酒,不食或少食辛热食品,可预防本病复发。并且多吃素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痔疮发生。

  3.如果经行或经行前后便血病程较长,或经治无效,应作必要检查,鉴别有否肠道病变,如肠癌、肠息肉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