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解剖学 > 正文

腹前外侧壁层次简述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腹前外侧壁是腹部手术的入路部位,了解它的层次和结构特点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1.皮肤

  腹前外侧壁皮肤薄而有弹性,易与深部的组织分离。除腹股沟区皮肤移动性较小外,其余则有较大的移动性,以适应腹、盆部脏器容积的变化。腹部中点稍下方为脐,为胎儿与母体联系的脐动、静脉以及卵黄囊管和脐尿管等结构所通过。胎儿娩出脐带脱落后,脐的局部封以致密的结缔组织板,叫做脐筋膜,向深部直接与腹膜壁层相连,形成了腹壁最薄弱的部位,也是疝的好发部位。

  2.浅筋膜

  由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脐平面以下,浅筋膜可分为两层。浅层为脂肪层,叫做Comper氏筋膜,由脂肪组织构成,厚度因人的胖瘦而异,向下与股部浅筋膜相延续;深层为膜性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叫做Scarpa氏筋膜,在中线处与腹白线相愈着,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的阔筋膜而形成盲囊,但向内下方经耻骨联合和耻骨结节间续于会阴浅筋膜(Colle氏筋膜)。所以,当尿道环部损伤尿外渗时,尿液通过会阴浅筋膜与深筋膜间的间隙扩散,可向上达于腹壁Scarpa氏筋膜的深面,但却不能越过前正中线,也不能下达于股部。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