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是大肠的末端,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全长12~15cm。直肠中部前方,腹膜返折成为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若有积脓或转移性癌肿,可经直肠指检触及。直肠下端与肛管相接处有8~10个纵行皱襞,称为肛柱。肛柱基底之间形成半月形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肛柱之间形成向上开口的漏斗状间隙,称为肛窦(肛隐窝)。肛门腺开口于此。肛窦易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肛管与肛柱连接的部位,有三角形的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头。肛瓣边缘和肛柱下端共同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线以上为直肠,以下为肛管。
齿状线上下组织的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如表:
部位 |
组织 |
血液供应 |
神经支配 |
淋巴回流 |
动脉 |
静脉 |
齿状线以上 |
黏膜 |
直肠上、下动脉 |
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入门静脉 |
自主神经支配,无痛觉 |
腹主动脉周围或骼内淋巴结 |
齿状线以下 |
皮肤 |
肛管动脉 |
直肠下静脉丛,回流入下腔静脉 |
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感 |
腹股沟淋巴结及骼外淋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