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分娩及产褥期与心脏病的相互影响
妊娠期
妊娠时的血总量和心血排出量的增加,心率加快,至32周达最高峰,36周后逐渐下降,产后4周恢复正常。由于耗氧量增加,体内水与钠的潴留,体重的增加,胎盘血循环的形成,膈肌上升,心脏位置改变等,均使心脏负担加重。对于心脏不健全的人是一种严重威胁。
分娩期
第一产程中,每一次子宫收缩都增加周围血循环阻力及回心血量。
第二产程中,膈肌、腹肌和盆底肌肉也都参加工作,当屏气用力时,肺内压及腹压均增加,血液涌向心脏,因此,第二产程心脏负担特别重。
第三产程中,胎儿娩出后子宫骤然缩小,大量的血液突然进入血循环,使回心血量急剧增加,增加了心脏负担,极易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由于腹内压骤减,使心脏位置改变,血液又突然向内脏血管倾流,严重的减少回心血量,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均可造成死亡。
产褥期
产后1周内,尤其是1~3天内产妇体内潴留的大量水分,迅速进入血循环,经肾脏和皮肤排出,故产后心脏负担并未减轻,这种改变,至产后第2周才能恢复正常。
总之,心脏病孕妇最危险时期是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期的最初3天内。心脏病患者,因心机能不全、缺氧,可使胎儿发育不良、流产、早产、分娩时发生胎儿窘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