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是指人在直立位时,脊柱在额状面出现偏离脊柱中轴线的凹凸弧度。脊柱侧凸是一种病理性姿态,一般侧凸超过20°有临床意义。
一、病因及分类
(一)先天性脊柱侧凸 常伴有脊柱裂、脊膜膨出、肋骨融合等。
1.脊柱分布不全 即单侧(一侧)分布不全而引起的侧凸,多见于胸椎,除了侧凸外,尚有前凸,这种畸形常影响肺功能,甚至造成死亡。如发生在腰椎会引起骨盆严重倾斜。
2.脊柱侧方形成不全(半椎体) 不对称生长。
3.脊椎前外侧或前侧形成不全 预后差,常伴有截瘫。
(二)特发性脊柱侧凸 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发病原困不明,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5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5岁以后(多在10岁以后)发病的为晚发型。
1.继发性(非进行性、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由于脊柱以外的异常如学龄期儿童坐、卧或背书包的不正确姿势习惯、下肢不等长等而引起的代偿性脊柱侧凸,一般无发展趋势。
2.原发性(进行性、结构性)脊柱侧凸 脊柱椎体厦其支持结构发生改变。有明显加重趋势。
二、临床表现
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有:
1.直立位检查 正常人在直立时,棘突皆在中线上能连成一条直线。当脊柱侧凸时,棘突偏离中线,形成C形或S形曲线。
2.脊柱侧屈检查 正常人向两侧屈曲时,两侧C形曲线相等。当脊柱侧凸时,侧向凸侧角度可减小,侧向凹侧角度可增大。
3.脊柱前屈位检查 病人站立,两脚并拢,两膝伸直,脊柱向前屈曲至90°,两侧上肢自然下垂。有脊柱侧凸畸形者,凸侧背部高于凹侧。此法可用于直立位时不能检查出来的轻微畸形。
另外,脊柱侧凸在50°以下者,很少出现腰痛,但在晚期或严重畸形时可出现腰痛,也可导致心肺等内脏功能障碍,甚至造成截瘫。
x线检查可直接了解侧凸的度数、性质,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三、治疗原则
(一)保守疗法 病儿若在新生儿或婴幼儿阶段可做被动牵引锻炼,包括头颈牵引和反方向搬动。对于中度不平衡的侧弯可用支具或石膏固定。
(二)手术疗法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侧凸超出50°可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1.哈氏棒矫形内固定术 适用于半椎体畸形或侧凸症的外科治疗。术后2周拆线,石膏背心固定,可扶助病人练习站直行走,外固定直至骨愈合,内固定在体内放置5年后取出或不取。
2.鲁氏棒矫形固定术 适用于中度侧凸畸形。可矫正脊柱侧凸50°,术后2周拆线后可穿支具背心站立行走,一般需用支具背心固定3~6个月。
3.脊柱融合术 适用于脊柱不稳定者,多与哈氏棒或鲁氏棒矫形内固定并用。
4.半椎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