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在其医著《医林改错》中详细地记载了他解剖脏腑、重绘脏腑图以修正古人错误的经历。王清任不仅把其内容放在首篇论述,而且强调“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一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辗北辙,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王清任《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王氏不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亲自到义冢、刑场观察尸体,表现出追求真理的勇气,而且还确实纠正了诸如“肺六叶两耳”、有“行气二十四孔”、“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等既往的错误认识,发现了气管支气管的逐级分支结构、体循环的大体走向、动脉与静脉形质与分布走向的不同以及“气府”(肠系膜)、“出水道”(大网膜)、“总提”(胰腺)、“珑管”(胰管)等解剖脏器,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他给一些器官的定义虽然不尽科学,甚至有一些土的、俗的成分,但他对不少器官实质的描述却是细微的、准确的,没有雕凿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王氏这种通过身体力行对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医传统思辩模式的转变和进步,打破了中医对自身认识的一些因循守旧的陋习,彻底推翻了中医“不宜刳剥”的伦理信条。限于当时整体的认识方法与原始的解剖手段,古人不可能进一步观察到更加微细、更为精巧的解剖组织,对于目视条件下所能观察到的解剖脏腑,也仅仅能以“脾与胃以膜相连”、“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类的语言从直观水平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若将其与精细、系统的现代解剖学相比,则自然显得粗糙与浅显。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这毕竟是人类能动地认识自身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王清任的解剖学理论问世不久,便遭到了医界传统守旧势力的攻击和反对,其中有谩骂王清任是“邪徒”、“狂人”者,有攻击其学术是“越改越错”、“错中加错”者,更有甚者,有人将王氏的解剖学发现亦贬低为是“一种遗毒”,对其理论进行口诛笔伐。王氏所受到的攻击之所以如此之多,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欲从方法论上对旧的医学格局进行变革的思想,亦即以“求实”、“还原”的实证医学模式来改造或替代传统以“思辩”为主医学模式的思想,触动了被人们认为的不可动摇的传统意识。不要说在固步自封的当时,就是在新事物不断涌入、学科间不断交汇渗透的今天,这种对中医思维模式的改变也是举步维艰的。从中医学发展的角度看,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不是一锤定音的。在中医学创立之初,以直观观察方法得到的解剖学认识,也曾是直接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从祖国医学发展史来看,可以说王清任是自《内经》、《难经》以降,以医师身份亲自参与人体解剖的第一人。他亲身实践观察,对人体内脏的认识有了新发现,绘制出了一整套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正确的脏腑图说。但更有意义的是,在集中反映王清任的医学理论的《医林改错》一书中,王清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与其解剖学发现直接相关,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他在其解剖学认识基础上推测、整理出来的。因而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王清任的解剖实践,是对其医学理论的有力实证,是其医学理论的基础。王清任的解剖学说以气血的运行贮藏和水谷的运化输布为线索,而沿着这些线索而形成的理论则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气府-气管理论体系。王清任认为,在人体腹腔之中、小肠周围存在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气府”,“气府”包绕小肠,为元气汇聚之处。“气府”中的元气通过“卫总管”输布全身,为生命活动的发生与持续提供活力支持。而由“卫总管”分出的、散布全身的“气官”,则构成了身体“行气、行津液”的网络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主干颇多,据原著中记载,由“卫总管”直接分出的分支大概有通“心”之“一管”,向上又分出“左右气门”两支,直抵会厌;通“腰”之“两管”,分别“通连两肾”;通“背心两边”之“两管”,分别向两肩及手臂延伸,通“腰下”之“两管”,通过“两胯”联系下肢;在“腰上对脊正中”,尚有“十一短管连脊”;向腹之“下一管”,可通“男子之精道,女子之子宫”。此外,上述主干又分出有“通头面之气管”、“通两手之气管”、“通两足之气管”等等,遍布周身,无处不到。就这样,由“气府”、“卫总管”、“气管”主干和“周身气管”组成的四级“气府-气管”系统呈塔式分布并将全身网络组合成一个整体,运载元气到达全身,以供人“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之用。
2.血府-血管理论体系。王清任认为,人体的“心”、“卫总管”及各级“气管”是“行气之府”,“其中无血”,人体的血液,主要贮存并运行于人身的“血府”与各级“血管”之中。根据其解剖学发现进一步推测,在人体胸腔中存在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其主要功用是“存血”及“行周身之血”。“血府”中的血液主要通过“荣总管”及其分支分布全身。“荣总管”是连属于“血府”的二级“血管系统”,长于身体深部,在“卫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且“与卫总管长短相等”,“其内之血,由血府灌溉”。“荣总管”进一步分支,则分为“散布头面四肢,近皮肉长”的周身血管,其中之血,能“渗于管外”,发挥营养人体、长肌肉、柔筋骨等作用。这样,由“血府”、“荣总管”及“周身血管”组成的三级“血府-血管”系统网络全身,与“气府”、“卫总管”、“气管”主干及“周身气管”四级“气府-气管”系统一道,运行气血,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水谷代谢理论。王清任认为,饮食入胃后,其精微、水液、糟粕分为三条途径分别代谢。水谷中的精微物质,即“精汁”,先由“津门”流出,入“津管”后,其“清者入髓府化髓”,“浊者入血府,随血化血”,构成人体的营养物质。水谷中的水液部分,亦由“津门”入“津管”后,“从肝之中间穿过入脾”,再由“脾”中的“珑管”分流两边,入“出水道”,最后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胱,化而为尿”。水谷中的剩余部分,则由幽门进入小肠,再在“气府”中所存元气的作用下,“化粪入大肠,自肛门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上述理论,是贯穿《医林改错》全书的立论基础,可以说,王清任的诸瘀血论、中风论、痹证论以及脑髓说、吐泻转筋说、小儿抽风说、痘疹说皆本于此。鉴于上述理论是王清任在融化古人相关论述,结合自己局部解剖所见,运用自身的学识综合揉杂后编织而成的,既有浓厚的传统中医理论的根基,似“中”而非“中”;又有对人体解剖学的朦胧认识,似“西”而非“西”,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中、西、古、今都能够部分接受而又不能完全接受的理论体系。其实,它的实质仍是中医的,是王清任在继承中医既成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发挥中医早期实践模式的一种重复试验,是中国封建社会趋向现代前夜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基于这点去认识,后人在对待《医林改错》上疑其理而效其方这一矛盾现象就有了融合的前提,就能够把王清任的学说理智地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中了。
综上可以说,历史上大多数人承认了王清任疑古创新精神,承认了他对解剖学的贡献。而真正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解剖观察与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王清任以其医学理论创立了诸多逐瘀名方,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既丰富了张仲景的治疗原则,又在临床各科50余种血瘀证的治疗应用中显示了其效力。他还创立了将补气法与消瘀法结合起来治疗气虚证的名方如补阳还五汤、黄芪防风汤、保元化滞汤等,用于治疗20余种气虚证。这些方剂在后世的临床中被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对现代临床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