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是一座巍然屹立的现实主义高峰。千百年来,使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然而这位大诗人后半生却饱受病魔缠绕之苦,生活质量低下,以致在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58岁时英年早逝。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和他个人不幸的健康悲剧。从他留给我们的吟咏自身疾病的38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先后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
一是疟疾:“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它把疟疾的发病特点及久病导致气血虚少表现都写了出来。
二是长期遭受肺气之疾折磨:“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后加肺气,此病盖有因。”(《寄薛三郎中》)后来肺病加剧,以致“衰年病肺惟高卧”(《返照》),睡觉不能平卧了,类似今天临床所说的夜间坐起,端坐呼吸的症状了。按现代医学推测,杜甫这种不能平卧的肺病很可能就是现在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三是给诗人带来最大痛苦也是终身的疾病:消渴(糖尿病)。
为此他写下的诗也最多,从病因,症状,治疗到并发症都写到了。“我多长卿病(《汉书》记载司马相如患消渴病卒),肺枯渴太甚。”(《同元君舂陵行》)叙说自己患上消渴病,病位在上焦肺。“触热生病根”(《赠华阳柳子府》)写病因病理。“病渴三更回百首”(《示獠奴阿段》),“内热比何如”(《寄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等突出消渴病症状是“渴”和“内热”。《寄赞上人》、《次晚君》、《耳聋》等诗篇则描述消渴病并发症:眼暗,偏枯,弱足,泄泻,耳聋等。如《耳聋》:“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这些疾病给杜甫身心带来莫大痛苦,他哀叹:“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他悲鸣:“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什么原因使杜甫身心遭受如此重大的病痛折磨,他的个人健康悲剧又是什么呢?
一、社会客观原因
我们知道,杜甫38岁前,时逢开元盛世,家庭富裕。他刻苦读书,踌躇满志,漫游中原,身体健康。但他在这以后的人生旅程中,生活境遇发生了根本逆转。他胸怀大志却累试不第,使仕途不顺。在45至48岁期间遭受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又身陷囹圄。为房上疏,险遭杀身之祸。最后漂泊西南,寓居成都,生活窘困,经常受冻挨饿:“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见《新唐书》卷201文艺上·杜甫)。凡此种种,就使杜甫长期情志挹郁,备受屈辱;又饥寒交迫,后天失养,因而他原本健康的身体逐渐被疾病占领,以致恶性循怀,每况愈下,最终难登寿域之城。而其诗风也较前期为之一变,更加沉郁顿挫,浑厚凝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自身性格缺陷
如前所述,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人的思想性格。人的思想情志变化又往往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并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过程。杜甫性格偏执,器量狭小,史书皆有记载。《新唐诗》如是写:“性格偏躁傲诞”;《旧唐诗》则云:“甫性偏躁,无器度,恃恩放恣。”纵观中外文学史,文非其人,或人非其文的范例不乏多见。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为出类拔萃,地位杰出而崇高,其诗作永远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但其人性格却有明显缺陷。如他后半生所患的致命的疾病消渴病,固与其身心劳作、社会遭遇有关,然和他情绪大起大落引起气血逆乱,导致内分泌代谢失调有更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