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一、休克早期除少数高排低阻型休克(暖休克)病例外,多数患者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神情紧张,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肢端湿冷。可有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压尚正常或偏低、脉压小。眼底和甲皱微循环检查可见动脉痉挛。
二、休克中期随着休克发展,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心音低钝。脉搏细速,按压稍重即消失。表浅静脉萎陷。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0.6kPa(80mmHg)以下;原有高血压者,血压较基础水平降低20%~30%,脉压小。皮肤湿冷、发绀,常明显发花。尿量更少、甚或无尿。
三、休克晚期可出现DIC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
1、DIC:常有顽固性低血压和广泛出血(皮肤、粘膜和/或内脏、腔道出血)。
2、多脏器功能衰竭:
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固定,血尿素氮、肌酐和血钾增高。
②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有呼吸突然增快、紫绀。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可有奔马律、心律失常。若患者心率不快或相对缓脉,但出现面色灰暗、肢端紫绀,亦为心功能不全之兆。中心静脉压升高提示右心排血功能降低或血容量过多、肺循环阻力增高;肺动脉楔压升高提示左心排血功能不全。心电图可示心肌损害、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等改变。
③急性肺功能衰竭(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吸氧亦不能使之缓解,无节律不整。肺底可闻细湿啰音或呼吸音减低。X线胸片摄片示散在小片状浸润阴暗,逐渐扩展、融合。血气分析示PO<9.33kPa(70mmHg),重者<6.65kPa(50mmHg)。
④脑功能障碍引起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以及瞳孔、呼吸改变等。
⑤其他:肝功能衰竭引起昏迷、黄疸等。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肠臌、消化道出血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在15×109~3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血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增高为血液浓缩的标志。并发DIC时血小板进行性减少。
(二)病原学检查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常规进行血(或其他体液、渗出物)和脓液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分离得致病菌后作药敏试验。鲎溶解物试验(LLT)有助于内毒素的检测。
(三)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尿比重由初期的偏高转为低而固定(1010左右);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升高;尿/血肌酐之比<20;尿渗透压降低、尿/血渗之比<1.1;尿Na(mmol/L)排泄量>40;肾衰指数>1;Na排泄分数(%)>1.以上检查可与肾前性肾功能不全鉴别。
(四)酸碱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临床常测参数,但在呼吸衰竭和混合性酸中毒时,必须同时作血气分析,测定血pH、动脉血pCO2、标准HCO3-和实际HCO3-、缓冲碱与碱剩余等。尿pH测定简单易行。血乳酸含量测定有预后意义。
(五)血清电解质测定休克病血钠多偏低,血钾高低不一,取决于肾功能状态。
(六)血清酶的测定血清ALT、CPK、LDH同功酶的测量可反映肝、心等脏器的损害情况。
(七)血液流变学和有关DIC的检查休克时血液流速减慢、毛细血管淤滞,血细胞、纤维蛋白、球蛋白等聚集,血液粘滞度增设,故初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其后纤溶亢进、而转为低凝。有关DIC的检查包括消耗性凝血障碍和纤溶亢进两方面:前者有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等;后者包括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3P)和乙醇胶试验以及优球蛋白溶解试验等。
(八)其他 心电图、X线检查等可按需进行。
诊断
对易于并休克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下列征象的出现预示休克发生的可能:
1、体温过高(>40.5℃)或过低(<36℃);
2、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3、呼吸加快伴低氧血症和(或)血浆乳酸浓度增高,而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表现;
4、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心率增快、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
5、尿量减少(<0.5ml/kg),至少1h以上,血压<12kPa(90mmHg)或体位性低血压,血象示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
6、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鉴别诊断
感染性休克应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原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原怀休克等鉴别。低血容量性休克多因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等)等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心原性休克系心脏搏血功能低下所致,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堵塞、严重心律失常、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急性肺原性心脏病等。过敏性休克常因机体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神经原性休克可由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因神经作用使外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管量相对减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