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临床药理 > 正文

注射用琥珀氯霉素的不良反应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是注射用琥珀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有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1)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骨髓抑制,其抑制程度与注射用琥珀氯霉素应用的剂量大小及疗程长短均有关。常见于血药浓度超过25mg/L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并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2)与剂量无关的骨髓毒性反应与个体特异质反应有关,常表现为严重的、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约25,000至40,000个治疗疗程中可发生1次。病死率高,少数存活者可发展为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可有数周至数月的潜伏期,不易早期发现,其临床表现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如瘀点、瘀斑和鼻衄等,以及由粒细胞减少所致感染征象,如高热、咽痛、黄疸、苍白等。绝大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于口服氯霉素后发生。

  2.溶血性贫血,可发生在某些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不足的患儿。

  3.灰婴综合征,典型的病例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内投予高剂量的注射用琥珀氯霉素,治疗持续3~4日后可发生灰婴综合征,血药浓度可高达40~200mg/L.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紫绀、微循环障碍,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在早产儿或新生儿应用大剂量注射用琥珀氯霉素(每日按体重超过25mg/kg)时,类似表现亦可发生在成人或较大儿童应用更大剂量(约每日按体重100mg/kg)时。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复。

  4.用注射用琥珀氯霉素长程治疗可诱发出血倾向,可能与骨髓抑制、肠道菌群受抑制,导致维生素K合成受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有关。

  5.周围神经炎和视神经炎,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可逆,也有发生视神经萎缩而致盲者。

  6.消化道反应,可有腹泻、恶心、呕吐等。

  7.过敏反应较少见。可致各种皮疹、日光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般较轻,停药后可迅速好转。局部应用尚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8.二重感染,可致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引起的肺和胃肠道及尿路感染。(医学教育网搜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