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中不同的健康观:
(一)传统健康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疾病与健康是相互排斥的,健康等于无病,无病等于健康。如果确定一个人群的健康状况,只要识别出其中的病人,余下的就是健康人。这是一种剩余模式的思维方法。它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人提出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没有疾病但并非健康的状态。
(二)现代健康观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对健康的这一定义,兼顾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普遍认为这是积极的健康观。
1.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躯体健康具有相对性,人体通常不断地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以适应和保持与环境中不利因素之间的平衡,由于环境不断变化,躯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这种心理上的完好状态,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
(1)正确认识自我;
(2)正确认识环境:指个人要对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要发生的一切事件和事物有客观的和一分为二的认识;
(3)及时适应环境:指使自己的心理与环境相协调和平衡的过程,要求人们主动地控制自我、改造环境与适应环境。
3.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是指人们进行社会参与时的完好状态,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
(2)作为健康人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3)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