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植物胚胎学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研究高等植物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受精(植物)以及胚胎发生(植物)规律的植物学分支学科。被子植物胚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大、小孢子的发生,雌、雄配子的发生,传粉和受精,胚和胚乳的发育,无融合生殖、多胚现象,以及各种生殖器官与组织的离体培养和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植物胚胎学一方面从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关系上,为阐明各类群植物间的亲缘关系与演化规律提供证据;另一方面,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探索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发生规律及其控制机理。此外植物胚胎学与遗传育种有密切的关系。如为解决花粉不育、受精不亲和,胚胎败育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还可通过离体培养或其他手段改变发育途径或加速发育进程等。
  历史概述 2000多年前,地中海沿岸的亚述人,已知人工授粉可以使海枣丰收。大约1000年前中国的《齐民要术》一书,在“种麻”(指大麻)一节中有“去勃则不实”的记载,“勃”即指花粉,大麻是雌雄异株植物,没有雄株的花粉,雌株便不能结实,可见那时对植物性别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现代植物胚胎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823年意大利数学及天文学家G.B.阿米奇的业余植物学研究开始。他观察到马齿苋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有颗粒在伸长的花粉管内活动,3小时后消失。通过他的观察以及后人的继续研究,终于了解到花粉管在雌蕊中的行为和作用。1847年德国植物形态学家W.霍夫迈斯特在美人蕉属观察到雄配子体(花粉管及其所含的细胞)进入雌配子体(胚囊)内;他描写了各种胚珠类型,区别出胚囊中的各种细胞;看到合子分成两个细胞,也看到胚乳的发育,并对单子叶胚的发育提供很多的资料。1870年德国植物形态学家J.汉施泰因研究了被子植物早期胚的发育,对双子叶植物(荠菜)和单子叶植物(泽泻)的胚胎发生做了详细描述。1880年俄国的植物学家И.Н.戈罗然金首先在裸子植物中发现受精作用,他看到花粉管的末端长进颈卵器,雌雄细胞质,精核及卵核在其中融合。1884年德国植物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在被子植物中发现精子和卵融合,并指出胚是受精作用的产物。此后这一重要的发现才得到普遍肯定。俄国胚胎学家С.Г.纳瓦申于1898年与法国植物学家L.吉尼亚尔于1899年在百合和贝母中分别发现双受精。到20世纪20年代,基本摸清了大小孢子的发生和胚囊、花粉的形成过程、性细胞行为、传粉和受精、胚和胚乳的发育、以及无融合生殖等现象。奥地利植物胚胎学家K.施拉夫对被子植物(1929~1931)及裸子植物(1933)的胚胎学研究做了全面总结,分别出版了专著,为植物胚胎学奠定了基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