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寒冬腊月,总有一两只手会“膨胀”让人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忍受寒冷还需要忍......这到底是什么“磨人的小妖精”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冻疮!关于“一入寒冬冻疮发,又痒又痛咋个办,几招让你和它说拜拜”相关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一入寒冬冻疮发,又痒又痛咋个办,几招让你和它说拜拜
冻疮是多发于冬季的常见病,易见于儿童、妇女或末梢血循环不良者,冻疮好发于肢端及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足背、足趾、足跟、面颊、耳郭、鼻尖,同一部位常反复发作。
冻疮局部可出现红色或紫红色肿块,界线不清,感觉灼痒、胀痛,受热后局部肿胀更为显著。冻疮患处皮温降低,遇热可见显著充血,并出现灼热、瘙痒或疼痛感,严重者会出现水疱甚至糜烂流脓。
冻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冻疮俗称“烂手脚”、“冻烂疮”、“冻瘕”。冻疮之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认为,轻者为血虚复感风寒则为冷疮,重者严冬伤于寒毒则成冻疮。
历代医家对冻疮的描述颇多,清·吴谦《医宗金鉴》认为,冻疮是由“触犯严寒之气,伤及皮肉”而导致气血凝滞,肌肉硬肿,僵木不知痛痒。
为什么会长冻疮?
【低温环境】
冻疮都是发生在寒冷、潮湿的冬季。现代医学认为在寒冷的刺激下血管痉挛收缩,导致组织缺氧进而引起细胞损伤,末梢血液循坏不良形成冻疮,进一步则会静脉瘀血,影响血供甚至坏死。
中医认为寒邪是本病的诱因之一,《诸病源候论》论述其病因:“严冬之夜,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便成冻疮”,指出了低温环境是冻疮的病因。
【体质虚弱】
大多数患者都因衣着较薄、饮食不足,导致机体抗寒能力低下,或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如《外科启玄》云“亦有元气弱之人,不奈其冷者有之”,提出冻疮发病与体质虚弱有关。
【暴寒即着热】
虽然感受寒邪是冻疮明确的病因,但也有医家认为感受寒邪后处理不当同样会诱发本病,如《石室秘录》云“冻疮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肤冻死,忽遇火气乃成冻疮耳。”在局部感受寒邪时,如果立刻给予温热,反而会有局部红肿、灼热的表现。
冻疮未破者可用紫色消肿膏
冻疮已破者可用紫色疽疮膏或化毒散软膏
患者阳虚受寒
【表现】:畏寒,形寒身冷,四肢不温,局部漫肿发凉或起水疱,遇热痒痛相兼,皮色苍白或紫暗;舌质淡。脉细涩或迟。
【方药】:黄芪10克,当归10克,川芎5克,赤白芍各10克,鸡血藤15克,透骨草15克,吴茱萸6克,桂枝10克,生姜皮6克。
【中成药】:活血消炎丸:3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西医外用药物治疗】:2%——5%樟脑软膏或蜂蜜猪油软膏。发生水疱和破溃者,可应用环丙沙星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
如何预防?
【注意保暖】
衣服、鞋袜要穿暖和,洗漱后要及时用毛巾擦干;外出时要戴好帽子、围巾、手套加以防护。面部暴露部位应涂抹护肤霜加以保护。
【经常活动】
经常搓手,活动手脚,按摩易生冻疮处,促进血液循环。经常用冷水、热水交替洗手、洗脸,以改善毛细血管舒缩功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
【膳食均衡】
冬季膳食中,可增加一些防寒保暖、增进血液循环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辣椒、川椒、生姜、大蒜、大葱、肉桂、韭菜、虾、海参等,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牛肉汤等药膳均可适当食用。
【坚持药浴】
每晚睡前用温热水泡手脚,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冻疮。若用麻黄、桂枝、花椒、细辛等中药水煎取汁洗浴,其效更佳。
以上为“一入寒冬冻疮发,又痒又痛咋个办,几招让你和它说拜拜”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想了解更多医学疾病类知识,请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