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重要考点(一)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血糖来源:
①糖类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淀粉和糖原被淀粉酶分解释放出葡萄糖后被消化道吸收,这是血糖最主要的来源。
②糖原分解:短期饥饿后,肝和肌肉中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此乃糖原分解作用。
③糖异生作用:在较长时间饥饿后,氨基酸、甘油等非糖物质在肝内经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
(2)血糖去路:
①氧化分解: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通过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产生ATP,为细胞代谢供给能量,此为血糖的主要去路。
②合成糖原:进食后,肝和肌肉等组织将葡萄糖合成糖原以储存。
③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化为甘油、脂肪酸以合成脂肪;转换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
④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⑤血糖浓度高于肾阈时可随尿排除一部分。
2.参与血糖浓度调节的激素:
参与血糖浓度调节的激素有两类:
一类是降低血糖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类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这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
(1)1型糖尿病特点: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典型病例常见于青少年;
②发病较急;
③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
④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重要的发病机制,多数患者可检出自身抗体;
⑤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
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⑦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HLA某些基因型有很强的关联性。
(2)2型糖尿病特点:
①典型病例常见于40岁以上肥胖的中老年人,偶见于幼儿;
②起病较慢;
③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并不降低,但在糖刺激后呈延迟释放;
④胰岛细胞胞质抗体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⑤初发患者单用口服降糖药一般可以控制血糖;
⑥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不如Ⅰ型糖尿病;
⑦有遗传倾向,但与HLA基因型无关。
4.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症状加随意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如测定CBG,诊断标准相同。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无原因的体重减轻。随机血糖浓度:餐后任一时相的血糖浓度。
②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VPG)≥7.0mmol/L(126mg/dl)。如测定CBG,诊断标准应为≥7.0mmol/L(126mg/dl)。空腹:禁热卡摄入至少8小时。
③OGTT时,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2hPG)≥11.1mmol/L(200mg/dl),如测定CBG,诊断标准相同。
④HbA1c≥6.5%.⑤未发现有明确高血糖时应重复测量以确诊。
OGTT采用WH0建议,口服相当于75g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初诊糖尿病时可采用上述三种指标,但不论用哪一种都须在另一天采用静脉血,以三种指标中的任何一种进行确诊。
5.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己糖激酶法。血糖测定的常规方法: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6.餐后血糖升高,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7.血糖测定时,如不能立即检查而又不能立即分离血浆或血清,就必须将血液加入含氟化钠的抗凝瓶,以抑制糖酵解途径中的酶,使测定结果准确。
8.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测定前8周左右(2~3个月)病人血糖的总体变化。
糖化血清蛋白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
9.脂蛋白的分类:
10.正常人空腹12h后采血时,血浆中无CM.
11.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LDL中载脂蛋白几乎全部为ApoB100. 12.LPL的激活剂和抑制剂:ApoCⅡ是LPL的激活剂,而ApoCⅢ则是LPL的抑制剂。
13.血浆中HDL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
14.由于L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最多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CHD的危险性。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靶标。
15.Lp(a)浓度的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16.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及特征:
17.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Alb.
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α2-巨球蛋白。
18.血浆清蛋白浓度可以受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19.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含量降低(10mg/dl以下),而伴有血浆可透析的铜含量增加,这是本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