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名医风采 > 正文

清代名医郑寿全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清代名医郑寿全简介:

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87岁。早年学医于夙儒兼名医双流刘止唐先生,从受《周易》、《内经》及《伤寒论》诸书,均熟读而深思之,奠定医学理论基础。继复博览医书七十馀种,加以融会而贯通之。行年二十有四,即悬壶于成都,因其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医德亦冠绝侪辈,踵门而求治者常络绎不绝,声望日隆。清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行《伤寒恒论》,三书各具特点,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切合临床应用,一时为广大医家视为济世活人之鸿宝。

《医理真传》除综述祖国医学基本理论外,尤着重于治病先分辨阴阳,列举阳虚证、阴虚症之特征,并各举数十例加以阐发印证。其中心论点则谓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故善于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量重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急症,而被人尊称为“郑火神”,盖犹昔人称善用热药之良医为一炉火也。实则郑氏亦常用有石膏、芒硝、大黄等寒凉药味方剂如白虎、承气诸方以治病救人。《医法圆通》仍本治病注重阴阳实据及处方活法圆通之主旨,“采取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判以阴阳,经方时方,皆纳于内,俾学者易于进步,有户可入”。书首《用药弊端说》举出当时医界积习及沿误而示人以用药准绳。书末更指出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即可治多种疾病,如四逆汤一方善用之,即可治愈二十多种疾病。其中颇多独到之处,为它书所未尝论及者。至于《伤寒恒论》一书,特点亦不在抄袭前人陈说,而是紧密扣合临床实际,即情言理,并能独抒己见,对原书疑似之处,加以纠正。其《自序》亦谓:“兹将原文逐条一一剖析,不敢与前贤并驾,但就鄙见所及,逐条发明,虽不敢云高出手眼,此亦救世之本心,聊以补名贤之不逮,亦大快事也。”张仲景《伤寒论》,自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问世后,历代注解者无虑百家,郑氏《恒论》能不稗贩陈说,独立于医学之林,诚难能而可贵矣。

然郑氏虽有如此卓越之成就,而过去国内知之者寡,主要由其著作及后学,率局限于川滇一隅。自1981年在首都召开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及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著《研究伤寒论的流派》加以阐明后,始确认其与恽铁樵、曹颖甫等同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其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地位。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吴棹仙等俱受其影响。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列有专节,论述其成就。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医学|教育网|整理,其中消渴一节,引用郑氏之言曰:“消渴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成为消渴症从肝论治创见。郑氏更论及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的三消症,宜从阳虚论治,应导龙归海,治以潜阳、封髓、四逆、白通诸方,始有显效,更为他人所不敢言的以阳为主导观点之发挥。郑氏于祖国医学之贡献,诚为不少不小矣。

江津王利器曰:当中国医学为世界注目之际,传来巴蜀书社出版郑氏《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及《伤寒恒论》信息,殊令人振奋不已。曩者,任应秋教授为之评介其学术价值于前,今兹,唐步棋大夫为之整理阐释郑氏三书于后,应秋为余同乡,步棋为余同学,余与二君过从甚密,因而得知郑钦安其人。今应秋虽已长逝,不及见郑氏书之重印问世,而步棋为之整理出版,发潜德之幽光,其功为不可没矣。余尝读葛洪、颜之推二家之书,而知注连之病已发视于东汉时代,如郑玄《周礼?疡医》注,刘熙《释名?释疾病》,俱有“注病”之说,特其时对此“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贯注”之病,束手无策,徒凭巫医之“祓送家鬼,章断注连”而已。自生长在东西晋间之葛洪出,著《肘后备急方》,始就所见三十四候,为之对症下药,“一方一论,悉已试而后录之”,颇收十全之功。注连,即今所谓结核传染病也。世之言医学史者,相率以此为十九世纪德人科赫(Ck-och 1843-1910)所发现,而不知在四世纪年代,葛洪早发现,且有相应之处方,为之治疗矣。然则中国对世界文化之贡献,夫岂四大发明而已哉!盖中国科技史料之发掘与整理,从而发扬光大之,实为我炎黄子孙责无旁贷之大业。时因撰写《郑钦安传》,强调其对伤寒学之贡献,遂论及葛洪对注病之发现与相应之治疗,非辞费也,盖有不得已于言者矣。洪对注病之发现与相应之治疗,非辞费也,盖有不得已于言者矣。论及葛洪对注病之发现与相应之治疗,非辞费也,盖有不得已于言者矣。洪对注病之发现与相应之治疗,非辞费也,盖有不得已于言者矣。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