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社会医学 > 正文

关于社会医学的几个基本理论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1)卫生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直接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的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卫生事业发展超越了社会的发展,不仅卫生事业本身不可能可持续发展,还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众多负面效应。同样,如果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人民的健康得不到保证,不仅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会因疾病的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1)社会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是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的根本保证。

(2)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世界卫生组织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卫生事业,卫生事业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在实践中认识到的一个基本真理。

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

(1)在整体医学观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同时有生理和心理活动,不仅具有自然性医`学教育网整理,同时具有社会性。

(3)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健康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

(4)积极的健康观已不满足于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要求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祛病延年,要求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保持心理平衡,活得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

4.关注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

(1)高危性分析是以高危险性观点来找出卫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采取重点防治措施,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

(2)高危险性主要包括高危人群、高危环境和高危因素。

a.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险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

b.高危因素是指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

c.高危环境包括存在危险因素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

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物医学技术的突破,人类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明显的改变,主要死亡原因已由过去的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营养缺乏等疾病,逐步转移到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事故。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行为生活方式及环境中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3)不能单纯依赖生物治疗,更多地依靠社会措施医`学教育网整理,特别要通过社会卫生调查找出存在的卫生问题,分析其社会病因,针对这些致病因素,采取社会预防措施,降低和排除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同时制订增进健康的社会保健“处方”,以达到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平衡,并与社会协调一致,这样才能获得健康。

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1)疾病和健康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关心人群健康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2)卫生工作涉及社会各方面。

(3)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大卫生观)。

(4)大卫生观强调卫生系统必须由封闭转为开放,必须与其他部门配合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使卫生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