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方剂集锦 > 正文

痛泻要方-方剂介绍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基本信息

【方名】 痛泻要方

【出处】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丹溪心法》。

【异名】 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组成】 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方歌】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九煎 补泻并用理肝脾 若非食伤医便错

【功效】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用法】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方义】 白术补脾燥湿健运,实土以御木乘为君;白芍益阴养血,滋脾柔肝,和里缓急而止腹痛为臣;陈皮理气醒脾以调中为佐;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为佐使。四药相配,泻肝补脾,使肝脾和调,运健湿除,自然痛泻俱止。

各家论述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牌运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牌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牌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化裁

⑴ 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⑵水湿下注者,加茯苓、车前子,利湿止泻。

⑶脾虚者,加党参、山药,健脾益气。

现代运用

急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肠道易激综合征、小儿消化不良等证属肝强脾弱者。

注意事项

⑴阳明湿热之腹痛泄泻忌用;应该用芍药汤。

⑵热毒之腹痛泄泻忌用;应该用白头翁汤。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