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微生物学 > 正文

出血热病毒与汉坦病毒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出血热病毒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布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

汉坦病毒:

(1)形态结构、主要型别和培养特性

分为6个型。核酸为负单链RNA,有L、M、S三个片段。核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至少可分为20个血清型,其中I型即汉滩病毒(HTNV,旧称野鼠型出血热病毒)和II型即首尔(汉城)病毒(SEOV,旧称家属型出血热病毒),为在东亚和中国流行且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易感动物主要为鼠类。

(2)流行环节:

①传染源:汉坦病毒引起人兽共患病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为携带病毒的鼠科等啮齿类动物。

②传播途径:主要经皮肤黏膜伤口、消化道及呼吸道由鼠→人传播,但人-人间水平传播的几率很小。感染汉坦病毒的孕妇也有可能将病毒经胎盘垂直传给胎儿。

③HFRS流行疫区分为野鼠型疫区、家属型疫区和混合型疫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致病性及免疫性:汉滩病毒(HTNV)和首尔(汉城)病毒(SEOV)主要引起以高热、出血、肾脏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的隐性感染率较低。HFRS患者发病2日后可相继检测到血清IgM及IgG中和抗体。IgG可持续多年,免疫力持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