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方剂集锦 > 正文

竹叶石膏汤-清热剂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名称】竹叶石膏汤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竹叶二把(6g)石膏一斤(50g)半夏半升,洗(9g)麦门冬一升,去心(20g)人参二两(6g)甘草二两,炙(6g)粳米半升(10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本方所治病证乃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其治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津难复,若只益气养阴而不清热,则邪热尚存。惟有清补并行,方为两全。故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立法。方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收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使热清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和降,诸症自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本方从白虎汤衍化而来。白虎汤证为正实邪盛,本证则为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方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如此,有石膏、竹叶之清热除烦;有人参、麦冬之两补气阴;又有半夏、甘草、粳米之和中降逆,固护胃气。合而用之,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与白虎汤相比,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运用】1.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证。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使用本方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花粉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花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3.用于中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发热气津已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文献】《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临床报道:对流行性出血热辨证施治,分期用药,其中恢复期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40例,疗程6~15天,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300)。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