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毛笋的功效与作用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毛笋的简介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MáoSǔn

【别名】茅竹笋(赞宁《笋谱》)。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分布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性味】《纲目》:甘,寒。

毛笋的功效与作用

①汪颖《食物本草》: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②《食物宜忌》:消痰,滑肠,透毒,解醒,发痘疹。

③《纲目抬遗》: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毛笋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

毛笋的禁忌注意

《食物宜忌》:小儿脾虚者,多食难化。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摘录】《*辞典》

扩展阅读:毛笋的原形态

毛竹,又名:猫头竹(《新安志》),江南竹(《汝南圃史》,猫竹、茅竹(《群芳谱》),孟宗竹、狸头竹、南竹。

乔木状竹类。秆高13~25米,直径10~30厘米,秆圆筒形,着枝一侧有沟槽;秆环平,箨环突起,无毛;秆箨与节间等长或较长;箨鞘厚革质,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和棕黑色斑点;箨耳不发达,具繸毛;箨叶狭长形,节上常具2枝条。小枝有叶2~8枚;叶鞘长17~25毫米,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鞘口有时仅顶端具数条灰白色繸毛,易落;叶舌长圆形,直立,长1~3毫米。叶片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1厘米,宽5~14毫米,背面中脉基部有短柔毛,次脉3~5对,小横脉甚显著,叶缘有小锯齿或粗糙,叶柄长2~4毫米。花枝单生,不具叶,长约50厘米;小穗丛具苞片,苞片狭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6~22毫米,顶端具1直立线形的缩小叶,长7~18毫米;小穗具完全花及退化花各1枚,颖1片,长13~16毫米,外稃长22~24毫米,上部有粗糙硬毛;内稃长20~22毫米,先端双齿状,上部及二脊间有微毛,脊有小刺毛。笋期12月下旬(冬笋)至次年4月上旬(春笋)。花期8~9月。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