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鳗鲡鱼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陶弘景:鳗鲡鱼,形似鳝,取作肤食之。炙以熏诸木竹,辟蛀虫。

2.《纲目》: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耳。与蛇同类,故主治近之。张鼎云,烧烟熏蚊,熏毡及屋舍往木断蛀虫,置骨于衣箱断诸蠹,观此则《别录》所谓能杀诸虫之说,益可证矣。其状如蛇,背有肉鬣连尾,无鳞,有舌,腹自,大者长数尺,脂膏最多。背有黄脉者,名金丝鳗鲡。

【拼音名】MánLíYú

【英文名】Japaneseeel

【别名】鯬鯠、鳗鯠、鳗鯬、白鳝、蛇鱼、风鳗、鳗鱼、白鳗、青鳝、黑耳鳗、黑鳗鱼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来源】药材基源:为鳗鲡科动物鳗鲡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uillajaponicaTemmincketSchlegel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获。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鳗鲡,体细长,呈蛇形,长约40cm左右,最长可达130cm左右。头尖长,兄长短钝,平扁。眼小,位于口角上方。口大,口裂微斜,伸达眼的后缘。下颌稍长于上颌,唇发达。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度纹状排列。体表多粘液。背鳍长而低,起点距臀较距鳃孔为近,鳍条235,与尾鳍相连。臀鳍低平,鳍条215,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形,无腹鳍,体背灰黑色,侧上缘暗绿色,腹部白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降河性回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的土穴、石缝内。以小鱼、蟹、虾、螺、蚬、蚯蚓、沙蚕及水生昆虫等为食。昼伏夜出,能游上陆地以皮肤呼吸。雄鱼常在河口生长;雌鱼在江河等淡水中成长。生长育肥期5-8年。亲鱼在秋末冬初,于江口相互缠绕成鲁球,随流出海进行降河产卵回游。0.5kg重的雌鳗怀卵量为70余万粒。受精卵具油球,半浮性,在22-27℃时经36h孵化出膜,最初为叶状幼体,柳叶状,体透明,以海洋浮游生物为食,2-3年后长至7-8cm左右时,成为鳗线。3-4月间成群进入江河。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及江、湖均有分布。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