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鲃鱼来源/性味/功能/用量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鲃鱼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主壮阳道,温中补衰。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BàYú

【来源】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原形态】锯倒刺鲃: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全体几成长菱形,体长一般在40厘米左右。头小,稍尖,头的背部成弧形。吻钝,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联,唇后沟不相联,上颌突出。须2对,前对比后对稍短。下咽齿3行,侧扁,顶端微弯。鳞大,侧线鳞28~32.背鳍条3,8、9,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硬刺强大,后缘有粗糙的锯齿,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条3,5,末端可达尾鳍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为明显,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

【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产卵期约在4月间。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性味】味甘,性热,有小毒。

【功能主治】主壮阳道,温中补衰。

【摘录】《*辞典》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