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蟾酥功能主治|用法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蟾酥

蟾酥棕褐团片状,肤浆凝成明胶样,

沾水乳白熔如油,解毒强心止痛良。

[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和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干燥而成。

[产地]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采收]夏秋捕得蟾蜍后,洗净体表,用刮匙刮取耳后腺、皮肤腺的分泌浆液,盛于瓷盆内(忌用铁器,否则易变黑色)以细铜丝罗筛滤去杂质,然后刮在玻璃片上摊成薄膜晒干(片酥),做成小薄圆饼形摊于油线上晒干,称棋子酥(团酥)。

[药材形性]团蟾酥呈扁圆形,表面紫红色或棕褐色,边缘稍薄,中间略厚,上面微凸,下面平或微凹,光滑,质坚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或紫红色,半透明胶质状,微有光泽,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气微腥,味初甜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面子坦粗糙,一面具纵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均一,其它与团蟾酥特征相似。

均以色棕红,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炮制]原药块置石灰缸内干燥,捣碎研成极细粉,或捣碎后以2倍量之白酒

溶之,使成稠膏状,置盆内放通风洁净处晾干,研成细粉即为酒蟾酥粉。

[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甾族化合物蟾蜍二烯内酯类物质数十种(如花蟾蜍精、华蟾蜍托里定,蟾蜍它灵等),华蟾蜍毒素、精氨酸、辛二酸、肾上腺素及吲哚生物硷类

[性味、归经]甘辛温,有毒。入心、胃经。

[功用]解毒消肿,强心辟秽、止痛。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各种肿瘤。感受秽浊、暑邪、腹痛吐泻、筋脉拘急。心阳虚衰(心力衰竭),龋齿剧痛,疮痈癌肿剧痛等着,亦作表面麻醉之用。

[处方名]蟾酥

[用法、用量]一般入丸散内服0.015-0.03克,外用研粉调敷或掺入膏药内贴患处。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保贮]用纸包密装小盒内,按剧毒药管理。

[注意]加工时应密闭或戴口罩和手套,防止飞扬入眼鼻,以免发生肿痛,孕妇忌。若中毒时,可用甘草30克、白芨片30克煎服解之。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