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具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能。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白芍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栽培或野生于平坝、丘陵或较低山地,适应性强。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宁夏都有分布。主产于安徽、浙江、四川三省。安徽亳县、涡阳等地的“亳白芍”,浙江东阳、磐安等地的“杭白芍”;四川中江、渠县等地的“川白芍”,皆为名品,蜚声国内外。
安徽、山东、浙江的白芍栽培始于明、清以前,四川始于清代。建国后,全国白芍发展较快,1953~1957年,年平均收购量3000吨,产销基本平衡;60年代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种植面积减少,年平均收购量下降到2000吨;主产区经过多年的恢复发展,新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到70年代初,年收购置上升到8000吨,出现产大于销;尽管如此,因收购价格高,各地还是竞相发展,年均收购置上升到21000吨,是年销售量的3倍,造成商品的严重积压和损失;经过15年的生产调整,产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才获得解决。
白芍为我国历史上因盲目生产、商品积压量最大(1980年前后库存10万余吨)、库存时间最长的品种,应当引以为鉴。白芍的生产应巩固发展产量高、质量好的主产区,控制次产区生产,目前以每年8000吨左右为宜。除药用外,应研究综合利用,扩大新用途,以支持生产,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