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定痛,调和诸药的功能。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甘草喜干燥,耐严寒,野生于干旱的砂质轻盐化棕钙土、灰钙土上。宜栽培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涝洼地不宜种植。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250多个县(市、区、旗)。甘草商品分东草、西草。产于内蒙古西部、宁夏、新疆诸省、区的皮细色、红粉足质优、斩头去尾者为西草。产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的皮粗、呈紫红或灰褐色、粉性差者为东草。胀果甘草产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及东部哈密、吐鲁番及甘肃酒泉、金塔等地。光果甘草产于新疆北部及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如:
全国甘草产区分布表,新疆分布县数71,主产区巴楚、沙雅、阿瓦提、轮台、尉犁、且末、温宿、麦盖提、库车、阿图什布、哈密、库尔勒、察布查尔、若羌、和田、莎车、墨玉、精河、和硕、巩留、于田;内蒙古分布县数55主产区鄂托克前、杭锦旗、达拉特旗、敖汉旗、阿拉善右、奈曼旗、翁牛特旗、鄂托克旗、巴林右旗、阿拉善左、开鲁、察布右中、乌审旗、扎鲁特旗、正镶白旗、阿鲁科沁;宁夏分布县数16,主产区盐池、同心、灵武、中宁、陶乐。
我国甘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分布广、蕴藏量大、质量好,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尤其是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杭锦旗等地所产“梁外草”和内蒙古西部与宁夏接壤的鄂尔多斯台地以及甘肃等地出产的“西正草”,以其色红、皮细、体重、质坚实、口面光洁、粉性足、加工讲究而驰名国内外。建国前,华北、东北地区年收购量一般在4000多吨。建国后,1957年全国收购近2万吨,销售1万吨;60年代初期,年收购8800吨,略有不足;1963年收购1.4万吨,发生逾量;60年末期至80年代中期年平均收购2万吨。甘草销售从1970年起一直在万吨以上,保证了正常需要。目前,甘草开发量长期居高不下,盲目地、无计划地采挖,使部分甘草产区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使我国甘草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应贯彻《草原法》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建立甘草保护区,实行围栏护育,轮封轮采。整顿市场,加强管理,限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