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名医风采 > 正文

赵锡武-中医近代名医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赵锡武生平简介

赵锡武,原名钟录,河南省夏邑县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8岁时自学中医。25岁时考取行医执照,在北京正式开业。1943年应聘于华北国医学院。建国后,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门诊部工作。1955年,调到中医研究院,曾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内科主任,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古典医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生平著作

赵锡武,原名钟录,河南省夏邑县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幼年家境贫寒,18岁时开始自学中医。25岁时考取行医执照,在北京正式开业。1943年应聘于华北国医学院。建国后,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门诊部工作。1955年,调到中医研究院,先后在内外科研究所、西苑医院工作。曾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内科主任,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古典医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赵锡武医疗经验》。

学术思想

赵锡武一贯主张中西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强调中西医要互相学习,在学术领域内,应努力找到中西医的相互结合点,并在这个点上有所突破。比如,病有伤寒、温病、杂病之不同,治疗时当先辨其为内伤、为外感、为伤寒、为温病。如为伤寒,则宜先辨其为太阳、为阳明、为少阳、为三阴。如在太阳,又当辨其为中风、为伤寒,然后再辨是桂枝证或是麻黄证、柴胡证、青龙证等。对于温病,当先辨其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温病,还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温病,然后才能处方。他还认为证是指症候群而言,即若干症为一证,而病又是证所组成,故辨证必当辨其共性和个性,如脉浮发热恶寒者为伤寒,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脉浮发热是共性,恶寒与渴是个性。

赵锡武非常重视辨证施治,认为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治病手段。而辨病则要分清主症与次症。主症反映疾病的本质,次症即为伴随症状。如一学生治疗一例腹泻病,采用各种止泻法均无效,向赵锡武请教如何治疗。赵锡武问病人有无“心下痞”,原来患者认为这个症状不重要而没有表述,结果影响了辨证论治。后改服泻心汤治疗,腹泻即愈。因该病心下痞为主症,腹泻为次症,治主症而次症自愈,如单治次症则无效,因此治病要抓主症。赵锡武认为辨证施治的实质就是辨别清楚“病因体异”,“药随证变”,所以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辨证与辨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辨证是为了认识疾病,认识疾病是为了治愈疾病。鉴于病的证候不同,治法亦异,故既要辨证,又要辨病。这就是赵锡武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施治观。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