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干姜的用法用量|性味|功能主治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干姜

【出处】《本经》

【拼音名】Gān Jiānɡ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原形态】形态详生姜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

辛,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

入脾、胃、肺经。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

【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