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麂子草的用法用量|性味|功能主治|摘录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麂子草

    【拼音名】Jǐ Zǐ Cǎo

    【别名】柄叶石松、石根子、石子草、石松柏、盗汗草、白布草、虱子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采收全草,去净杂质、泥土,晒干。

    【原形态】附生植物,茎柔软下垂,长20-30cm,多回二叉分枝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叶革质,螺旋状排列,基部扭曲而呈2列状;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1.5cm,宽3-4m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主脉明显。孢子囊穗较营养叶部分略细瘦,顶生;孢子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6mm,宽约1mm,基部楔形,先端渐尖,全缘;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区,附生在树干或岩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治关节肿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咳喘;热淋;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