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黑鳞大耳蕨的原形态|来源|功能主治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黑鳞大耳蕨

【出处】《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

【原形态】

黑鳞耳蕨,又名:大叶山鸡尾巴草。

多年生草木,高35~70厘米。根状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黑色光亮大鳞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叶簇生,叶柄长10~30厘米,除被棕色大鳞片外,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生狭披针形和倒向下的钻形鳞片;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厚纸质,长25~50厘米,宽8~15厘米,2回羽状分裂;中部羽片长4~7厘米,镰刀状披针形;小羽片镰状三角形或斜菱形,基部上侧阔而呈三角状凸起,下侧楔形,边缘不分裂,有芒刺头的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小,生于分叉的上侧小脉顶端;囊群盖圆盾形,早落。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分布云南、甘肃、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

【功能主治】治下肢疖肿:新鲜黑鳞大耳蕨嫩叶,除净鳞毛,捣烂加白糖适量,调和涂敷患处,一天换一次;忌食酸辣。

【摘录】《*辞典》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