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蛤仔壳的用法用量|原形态|功能主治|摘录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蛤仔壳

【出处】《东北动物药》

【拼音名】Há Zǎi Ké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蛤仔的贝壳。

【原形态】

蛤仔,又名:蚬子。

贝壳卵圆形,坚厚,膨胀。壳顶稍凸出,稍向前方弯曲,位于背缘的靠前方。小月面宽,椭圆形。楯面呈棱形,韧带长,突出。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状。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与自壳顶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织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具有3个主齿。后闭壳肌痕圆形,前闭壳肌痕半月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前端圆形。

【生境分布】生活于靠近河口的泥砂滩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分布我国沿海。

【化学成份】主含碳酸钙,尚有磷酸钙(约1~2%)、碳酸镁(约0.5%),及一种角蛋白壳角质。又含微量重金属(括弧内数字为每公斤微克数):铜(600),汞(80),钼(20)及铋、锡、砷。

【功能主治】《东北动物药》:清热解毒。治臁疮,黄水疮。

【用法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摘录】《*辞典》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