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蓼子(《补缺肘后方》),水蓼子(《东医宝鉴》)。
【来源】为蓼科植物水蓼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置通风干燥处。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蓼条。
【性味】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本经逢原》:咸,微温,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温中利水,破瘀散结。治吐泻腹痛,癥积痞胀,水气浮肿,痈肿疮疡,瘰疬。
①《本经》: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
②《药性论》:归鼻,除肾气,兼能去疬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③孟诜:通五脏拥气。
④《本经逢原》:治消渴去热,及瘰疬、癖痞、腹胀,皆取其散热消积之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研末或绞汁。外用:煎水浸洗或研末调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