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之川芎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川芎原名芎穹,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具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能。

川芎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栽培于海拔500-1000米的平坝、丘陵。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山东、上海、江苏、等省、市。为四川地道药材之一,年产量占全国90%以上。尤以都江堰、崇庆、彭县、新都等县、市量大质优,销全国并出口。其他省引种的川芎,质量较次,多自产自销。

川芎以“蜀川者为胜”。栽培始于北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1063年)。建国初期年产800吨。1954年因受香港市场影响,川芎生产受到刺激,年产量猛增到6500吨,商品逾量。50年代末期调整到2000吨。60年代因自然灾害影响,种植面积迅速减少,年产量降到500吨,商品供应紧缺。60年代中期,川芍茎节蛾的防治成功和“两段育秧”法的推广,生产恢复发展,年产量达3200吨。70年代,年产5000-6000吨,再次逾量。80年代初,产销基本平衡。80年代中期,川芎生产又出现大的波动。

川芎主产区自然条件适宜,农民有传统性的种植习惯,生产潜力大。主要问题一是市场价格浮动大,影响生产;二是川芎的栽培是山上育苓种,然后再移植于平坝区栽种,往往是育种计划与市场需要衔接不利。应加强市场管理,稳定价格,统筹安排川芎和种苓的生产。近一个时期,川芎的生产稳定在4500~5000吨为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