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菜的原形态|性状
鹧鸪菜为红叶藻科植物美舌藻的藻体。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漳浦县志》:鹏鸽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
【别名】美舌藻、岩头菜、岩衣、竹环菜、提藻、鲁堤菜、乌菜、驱虫菜、蛔虫菜、石疤
【来源】药材基源:为红叶藻科植物美舌藻的藻体。
【原形态】藻体暗紫色,干后黑色,薄膜质,匍匐丛生,高1-4cm,宽约1mm,叶状,扁平而窄细,二叉式分枝,枝节间狭长,节间有些缢缩,叶片中肋明显,延伸及顶,末端分叉,舌状披针形,中肋的分枝处常有次生副枝,其腹面有时生出假根状固着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四分孢子囊四面锥形,沿中肋向两边集生。囊果圆球形,生于分枝上部及中肋腹面。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高、中潮带的泥沙石上,尤其是海口附近的低盐度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
【栽培】生长于温暖的河口的岩石上。野生,不能种植。
【性状】性状鉴别藻体黑色,扁平,叶状,长1-4cm;具有不规则叉状分枝,节间狭长,类圆形,节部缢缩。叶片中央有明显的中肋;中肋分枝点常有次生副枝,有时生出毛状根。膜质。气腥,味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