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其他 > 正文

黄水疮

——●●●聚焦热点●●●——

考题下载> 考后复盘> 查分预约>
考后关注> 调查问卷> 二试安排>

  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浅表性化脓性皮肤病,因其脓疱破后有黄水渗出而名,古医籍又称为滴脓疮。本病有接触传染性,儿童尤易患病。西医称之为脓疱疮。

  1、多见于夏秋季。患者主要为儿童。

  2、常有接触史,或先患有痱子、湿疹、细皮风疹等瘙痒性皮肤病,继发感染而引起。

  3、皮疹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蔓延全身。

  4、皮疹初起为散在的红斑或水疱,约绿豆至黄豆大,迅速变为脓疱,也有一开始即为脓疱者。脓疱周围有轻度经晕,初起时比校丰满紧张,以后疱壁松驰医学教育网整理,脓液下沉,集于疱底,呈半月形的积脓现象。疱壁薄,易破,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脓液溢出,干燥后结成蜡黄色或灰黄色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5、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6、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畏寒、发热、口渴、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7、病程不定,如能及时积极治疗,可很快痊愈;若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因脓液的流溢,致身体其他部位不断产生新的脓疱,病程迁延,可达数周甚至数个月。

  8、本病有时要与水痘相鉴别。水痘亦好于儿童,但水痘多发于冬春季节,一般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以绿豆大至黄豆大的发亮水疱为主,常能同时见到丘疹、水疱、结痂等各个时期的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首先在躯干发生,渐向头面部和四肢)。

  黄水疮多因夏秋季节暑湿邪毒侵袭人体,客于肺经,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所致。如若外理不当,则可迁延日久,邪毒久羁,热衰湿盛,湿困脾阳。故临床辨证可分湿热与脾虚两个类型,而以湿热型为多见。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清暑利湿解毒。临床上如皮疹数量较少而无全身症状者,可以单纯采用外治法。

  湿热型[证见]脓疱较密集,色黄,脓疱周围红晕较明显;破后糜烂面鲜红,流出脓液黄稠;干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脓痂,自觉瘙痒,附近淋巴结肿其他疗法大。常伴有发热,口干,疲乏不适,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1、主方:清暑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处方:连翘、淡竹叶、车前子、黄芩、野菊花各9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2克,滑石、白花蛇舌草各18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烦燥、口舌生疮者,加山栀子9克、黄连5克、生地黄15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9克、灯芯5扎。便秘者,加大黄9克(后下)。

  2、中成药

  ⑴穿心莲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鱼腥草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每日2次。

  ⑷双黄连注射液,每次2.4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⑸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脾虚型[证见]脓疱此伏彼起,缠绵不愈;脓疱较稀疏,色淡白或淡黄,脓疱周围红晕不明显;破后糜烂面淡红不鲜。常伴有面色晄白或萎黄,胃纳欠佳,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等。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太子参18克(或党参15克),山药、炒扁豆、生黄芪各12克,茯苓、白术各9克,医学教育网整理薏苡仁15克,甘草3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若尚有热毒见证者,加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或再加蛇舌草18克。说明:上述各方药的剂量(包括中药及中成药)为参考剂量。如患儿年龄较小,宜酌情减少剂量。

  外治法

  1、分泌物多者,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九里明、三桠苦各30克,或地榆、苦参、黄柏、金银花叶各30克,或皮肤外洗二方,煎水外洗及湿敷。

  2、局部糜烂者,可选用青黛散油、5%硫黄锌氧油或2%龙胆紫溶液外涂。

  3、痂皮多者,可用5%硫黄软膏外涂,也可选用红油膏、九一丹等。

  1、饮食疗法

  ⑴薏苡仁绿豆粥:薏苡仁15克,绿豆15克,粳米50克,加水适量煮粥,分数次食之。

  ⑵冬瓜薏苡仁汤:冬瓜连皮适量,薏苡仁15~20克,荷叶1片(鲜者更佳),蝉蜕3克,扁豆10~15克,加水适量煮汤,分数次饮之。

  2、预防调护

  ⑴夏秋季节暑湿邪盛,应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

  ⑵对患儿应注意观察护理,及早进行适当的隔离治疗。

  ⑶预防可服清凉饮料,如五花茶(金银花、菊花、鸡蛋花、木棉花、槐花各适量煎水)或绿豆甘草水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