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寄生虫病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蛔虫病

  一、蛔虫证、蛔厥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一)蛔虫证

  证候 轻者可无症状,或时有绕脐腹痛,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大便不调;重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部疼痛,时作时止,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栗状白点,夜寐齿,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舌苔薄腻或花剥,脉象滑数。

  治法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主方 使君子散加减。

  (二)蛔厥证

  证候 腹痛时发时止。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以右胁下及胃脘部疼痛为主,弯腰曲背,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蛔虫。医学教育网整理发作间歇时,痛止如常人。重者,腹痛持续不止,时轻时剧,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疸。舌质红,舌苔厚腻,脉象弦数或滑数。

  治法 安蛔定痛,继之驱虫。

  主方 乌梅丸加减。

  二、驱蛔单方:使君子仁

  蛲虫病

  一、主要临床表现

  蛲虫病也是小儿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蛲虫体小色白,形细小如线头,故俗称“线虫”。临床表现以夜间肛门及会阴部奇痒,医学教育网整理大便或肛周可见白色线状蛲虫为特征。可并见尿频、遗尿、腹痛等症。

  二、预防与护理

  1.加强卫生宣传,切断传染途径。

  2.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纠正吮手的不良习惯。

  3.床上被单及患儿衣裤应勤洗换,并用开水洗烫、煮沸以杀死虫卵。

  4.每日早晚用温水洗会阴部及肛门周围,不穿开裆裤,防止小儿用手去搔抓肛门。

  5.积极治疗患儿,减少传播机会。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