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夏季热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夏季热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发病季节及年龄

  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在我国南方如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等气候炎热地区较多见。有严格的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就愈多,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

  病因病机

  一、夏季热的病因

  尤以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足者,或病后失调,气阴不足者,人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暑气熏蒸,而患本病。

  二、夏季热的病机

  暑气伤于肺卫,腠理开阖失司,肌肤闭而失宣,又肺津为暑热所伤,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见少汗或汗闭。同时,小儿脾胃薄弱,医学教育网整理加之暑伤脾气,中阳不振,气虚下陷,气不化水,使水液下趋膀胱而尿多。汗、尿同属阴津,同源而异物,故汗闭而尿多,尿过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少汗或汗闭、口渴多饮、多尿同时出现的征象。

  若病程迁延,或素体脾肾阳虚,真元受损,命门火衰,肾失封藏,膀胱固摄失职,小便清长无度;真阴不足,津亏不能上济于心,暑热熏蒸于上,则身热心烦。心胃之火并蒸于上,真阳独虚于下,形成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辨证论治

  一、症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本病发热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天气愈热,发热愈高,天气转凉,发热随之下降。

  二、暑伤肺胃证、上盛下虚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一)暑伤肺胃

  证候 入夏后体温逐渐增高,发热持续,气温越高,体温越高,皮肤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二)上盛下虚

  证候 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繁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质淡,舌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 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方药 温下清上汤加减。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