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妇科 > 正文

痛经证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一、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

  其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1.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2.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久居阴湿之地,则发为寒湿凝滞证痛经。

  3.湿热瘀阻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

  4.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医学教育网整理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子宫;兼之气虚无力流通血气,因而发为痛经。

  5.肾气亏损 禀赋素弱,或多产房劳伤损,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

  二、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医学教育网整理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医学教育网整理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主方: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l~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主方: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三、少腹逐瘀汤和清热调血汤的药物组成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