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一、病因病机
1.脾虚 素体脾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虚失运,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或肝木乘脾,而致腹痛即泄。
2.肾虚 素体肾虚,命门火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不能上温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致成经行泄泻。
二、辨证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医学教育网整理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主方:参苓白术散。
若脾虚肝木乘之,经行腹痛即泻,泻后痛止,兼胸胁痞闷,嗳气不舒。治宜补土泻木,用痛泻要方。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主方:健固汤合四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