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内科 > 正文

伏暑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是时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人,伏气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如疟分清。其脉必滞,其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人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则安。拟用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而伏气亦随解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然是证变易为多,其初起如疟,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独发热淹绵,可加芦、竹、连翘,本法内之半夏、陈皮,乃可删去,恐其温燥之品,伤津液也。其舌苔本腻,倘渐黄、渐燥、渐黑、渐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可加洋参、麦冬、元参、细地治之。倘神识昏蒙者,是邪逼近心包,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证之轻重而用。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邪热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以生军易熟军,更为有力。种种变证,务在临证之时,细审病之新久,体之虚实,按法用之,庶无差忒耳。

  或问曰:曾见禹载书中论伏暑,谓三伏之时,以书晒曝烈日之中,随即收藏于笥,火气未散,冬时启笥,触之遂病。今是论中全未言及,得毋遗漏乎?答曰:子诚刻舟求剑也,此不过偶一有之之证。若此论之,则伏暑之证,专病晒书之家,而无书晒者则不病;专病在冬,而三秋则不病,可发一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