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诊断 > 正文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一、太阳病证

  1.太阳病纲要

  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

  2.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3.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