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译注】人参味甘微苦,性温。甘温主补,最善补益元气。元气源于肾精,化生周流全身的元阳、元阴之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和营养全身的动力。本品峻补元气,益气固脱,为治疗元气虚脱、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可挽救大病、久病及大吐泻、大失血等原因所致的元气耗散、体虚欲脱的危候;还可补足五脏之气,治疗诸脏气虚证,如心气虚心悸不寐、脾气虚泄泻肢冷、肺气虚气喘息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肝气虚惊悸不宁、肾气虚骨弱痿软等症。这就是大补元气的含义。元气充足则脾胃不虚,运化正常,能输精微,布津液,故本品又有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内热消渴及热病津伤口渴之症。其大补元气兼补五脏之气,化生周身气血,外既能养卫气,内又可调营血,凡气血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此外,本品大补元气,又能益气摄血、益气助阳,还用治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及元气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证。临证处方中本品与祛邪药同用还可起扶正祛邪的作用。
【应用】用治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所致的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之证,单用浓煎频服即可;如兼见汗出肢冷等亡阳现象者,可与附子同用,以增强回阳作用。用治脾虚倦怠,食欲不振等症,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用治肺虚喘咳,乏力自汗,动则加重者,常与蛤蚧、胡桃同用。用治津伤口渴、消渴等症,属热病气津两伤,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者,多与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同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属热伤气阴,口渴多汗,气虚脉弱者,多与五味子、麦冬同用;属内热消渴者,又常与生地、玄参、天花粉、山药等同用。用治气虚血亏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证,多与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茯神、远志等同用。此外,用治血虚,常与熟地、当归、白芍等补血药同用;用治阳痿,多与鹿茸、胎盘等助阳药同用;用治体虚外感或里实正虚之证,可与解表、攻里药同用,以扶正祛邪。
【用量用法】5~10g,宜文火另煎,将参汁加入其他药汁内饮服。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2~3次。如挽救虚脱,当用大量,即15~30g,煎汁分数次灌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皂荚,忌同用;阴虚阳亢、骨蒸潮热、咳嗽吐衄、肺有实热或痰气壅滞的咳嗽、肝火上升,以及一切火郁内实之证均忌服;服人参不宜喝茶、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服人参腹胀者,用莱菔子煎汤服可解。国内外均有报道,长期大量服用人参可引起抑郁、烦躁、失眠、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称“滥用人参综合征”。停药后可自行缓解。故以人参做补剂,不可过服久用。
【现代研究】人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主要含多种人参皂甙,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有抗休克、抗疲劳、抗辐射、抗过敏、抗利尿及抗癌等作用。能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应激反应能力;能增强性腺功能,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此外,还可降低血糖,促进蛋白质、RNA、DNA的生物合成,调节胆固醇代谢,促进造血系统的功能。
【附方】1.独参汤单味人参加量浓煎频服,用于元气暴脱的危证。
2.参附汤人参、附子,用于元气虚脱兼见亡阳之象者。
3.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用于脾虚倦怠、食欲不振等症。
4.人参胡桃汤人参、胡桃、生姜,用于肺虚喘咳证。
5.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杏仁、甘草、知母、桑白皮、茯苓、贝母,用于肺虚喘咳证。
6.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用于热病气津两伤。
7.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用于热伤气阴证。
8.玉壶丸人参、天花粉,用于内热消渴。
9.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甘草、生姜、大枣,用于气虚血亏的心神不安、失眠惊悸等证。
10.安神定志丸石菖蒲、茯苓、茯神、远志、龙齿、人参,用于心气不足的心悸怔忡等证。
11.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甘草、桂心、五味子、远志、陈皮,用于血虚萎黄证。
12.参茸固本丸人参、当归身、熟地、枸杞子、鹿茸、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白芍、小茴香、陈皮、白术、黄芪、牛膝、桂心、山药、茯神、甘草,用于阳痿证。
13.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生姜、大枣,用于体虚外感。
14.黄龙汤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甘草,用于里热实证兼气血虚弱者。
【按】人参野生的称“野山参”,以年代久远者为佳,补力较大,功能大补元气,滋阴生津,无刚燥之弊,但价钱昂贵,货源较少;栽培的称“园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补力较差;园参蒸熟后晒干为“红参”,药性偏温,功能振奋元气,强心复脉,适用于气弱阳虚,心衰脉微者;直接晒干的为“生晒参”,功能补气生津,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经沸水浸烫后,再浸糖汁中一、二日,取出晒干的为“白参”,作用较生晒参弱,功专补脾益肺,适用于脾肺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