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茯苓(白茯苓、赤茯苓)附:茯苓皮

  【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译注】茯苓味甘淡,性平。甘平和缓,淡而渗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使停留在体内的水湿从尿道排泄,故可治痰湿不化及小便不利等证。本品分赤、白两种,白茯苓善于化痰涎,赤茯苓则长于利小便、通水道。

  此外,本品利水渗湿,还常用于因水湿潴留引起的水肿胀满;其甘平和缓而能补,尚有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既能祛邪,又可扶正,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致的泄泻以及水饮凌心引起的惊悸失眠等证。

  【应用】用治水湿停滞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症,常与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同用,以加强利水之功。用治脾虚不运的神疲食少、腹胀肠鸣、大便溏泻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等同用。若治脾虚水湿停滞的痰饮眩悸证,又常与桂枝、白术、猪苓、泽泻,或半夏、生姜等药同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治惊悸失眠,属心脾两虚者,常与党参、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等同用;属心气不足或心肾不交者,又常与人参、龙齿及远志、菖蒲、朱砂等同用。

  【用量用法】煎服,6~12g.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现代研究】本品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胺酸、麦角甾醇等。具有利尿、镇静、降低血糖、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方】

  1.五苓散见白术条。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2.参苓白术散见白术条。用于脾虚湿盛、食少便溏。

  3.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用于痰饮眩悸。

  4.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用于痰饮内停、呕恶眩悸。

  5.归脾汤见人参条。用于心脾两虚、惊悸失眠。

  6.安神定志丸石菖蒲、远志、茯苓、茯神、龙齿、人参,用于心气不足、惊悸失眠者。

  【附】茯苓皮:功专行皮肤水湿,治皮肤水肿常与桑白皮、生姜皮、五加皮同用。用量15~30g.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