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半夏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歌诀】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疼,嗽呕堪入。

  【译注】半夏味辛,性温,辛散温燥,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善治湿停痰多引起的头痛、咳嗽,或因脾胃不和、痰饮停留而出现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及呕吐等症。因本品尤善化痰止嗽,降逆止呕,故曰“嗽呕堪入”。

  此外,本品辛能散结消痞,温而燥湿化痰,又可用于痰气交结、阻于咽中的梅核气证,以及痰热互结的结胸或气虚冷积的便秘等证。外敷尚能消肿散结,常用治痈疽、乳疮及瘰疬痰核等症。

  【应用】用治湿痰咳嗽,多而清稀,多与陈皮、茯苓、甘草、杏仁同用;若属痰热内结,咳嗽痰黄,又多与黄芩、瓜蒌、贝母同用;若寒饮犯肺,咳嗽喘息,吐痰清稀,又可配伍干姜、桂枝、细辛等药。用治脾虚生痰、肝风内动所致的风痰头痛眩晕,常与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等同用。用治痰湿困脾,食欲不振,常与陈皮、茯苓、白术、厚朴同用。若为胸脘痞满,寒热错杂者,多与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等药同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治痰热互结,心下坚痞作痛,苔黄腻者,又多与瓜蒌、黄连同用。用治呕吐反胃,属胃寒及痰饮者,多与生姜、陈皮、川朴等药同用;属胃热者,多与黄连、竹茹、芦根同用;属胃虚者,多与党参、白扁豆,或麦冬、沙参同用;属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者,又多与黄芩、苏梗、白术、杜仲等同用。此外,对于痰气交结、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本品常与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同用,以顺气消痰。以之与硫黄同用,可治虚冷便秘;与秫米同用,又治胃不和卧不安证。

  【用量用法】3~10g.陈久者良。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性燥,故阴虚燥咳、津伤口渴及出血患者忌用。反乌头,不宜同用。古籍记载半夏为妊娠所禁用,但从古今临床证明,用治妊娠呕吐,不但未见明显毒副反应,而且止呕效果肯定。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生物碱、半夏蛋白、多糖等,有显著的镇咳、止吐等作用。半夏蛋白对小鼠有明显抗早孕作用;其生物碱有奎尼丁样抗心律失常作用;多糖组分具有抗肿瘤作用。

  【附方】

  1.二陈汤见陈皮条。用于湿痰咳嗽。

  2.清气化痰丸黄芩、胆星、枳实、瓜蒌仁、半夏、陈皮、茯苓、杏仁,用于痰热咳嗽。

  3.小青龙汤见麻黄条。用于寒饮犯肺的咳嗽喘息。

  4.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大枣、甘草,用于风痰眩晕、头痛等。

  5.半夏泻心汤见黄芩条。用于湿滞中焦,胸脘痞闷,寒热错杂。

  6.小陷胸汤半夏、瓜蒌、黄连,用于痰热结胸。

  7.《金匮》小半夏汤半夏、生姜,用于胃寒呕吐。

  8.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黄连、橘皮、竹茹、半夏,用于胃热呕吐。

  9.半夏厚朴汤见茯苓条。用于梅核气证。

  10.半硫丸半夏、硫黄,用于虚冷便秘。

  11.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用于胃不和卧不安证。

  【按】生半夏有毒,一般均制后用。因炮制方法不同,效用也稍有区别。如“法半夏”(用生姜、白矾制)偏于燥湿化痰:“清半夏”(用姜、矾制后,再用清水浸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燥性较轻:“姜半夏”(又名“制半夏”,用姜汁拌制)偏于止呕:“半夏曲”(用姜汁和面粉制后发酵而成)主要用于和胃止呕。以上都不可和乌头同用。

  半夏、南星,都能燥湿化痰,但半夏化脾胃湿痰,兼能消痞散结,降逆止呕;南星化经络风痰而止痉,燥烈之性更甚。

  【不良反应】生半夏对口腔、喉头、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对动物遗传物质有损害作用,故对妊娠呕吐应慎重使用。中毒处理同天南星。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